查看原文
其他

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南人 | 杨务滋:坚守第一线,一心为国家

向杨老师学习的 中南小团子 2020-08-24

全中南最青春、最洋气、最活泼的微信公众号    CENTRAL  SOUTH  UNIVERSITY    
学林
知世
夜灯
风物
群聊
热点


七十年,中华人民共和国从落后到进步,从贫困到繁荣,从弱小到富强。这七十年,既是新中国崛起的七十年,也是与共和国同龄的他们成长的七十年。七十年里,他们与祖国同艰苦、共奋斗,祖国今天的强大离不开他们的坚持与奉献。



2004年在霍林河煤矿研究108吨自卸车液压系统


中南大学矿山机械专业的退休教授杨务滋,就是他们中的一员。

现年七十岁的杨务滋,担任中国工程机械学会液压技术分会常务理事、全国凿岩机械与气动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等职务。杨务滋1990年被评为省优秀专业技术工作者,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。他拥有18项科研成果,14项国家专利,发表论文32篇,出版了《工程模拟实验》《液压维修入门》《液压气动技术英语》等著作。

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的老人,是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获得者,也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卓越科研工作者,毕生都扑在矿山和铁路上的他的一生,有着数不清的传奇故事。



结缘长沙,下放华容

为了我们的采访,杨务滋特意带上了自己珍藏的老照片。一张张浸染了岁月的淡黄色纸张,承载着杨务滋的青春记忆。

杨务滋在广西出生,但从小就是在长沙度过的,因此长沙对他来说也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。“我对长沙、对中南大学的感情都是特别深的。”1949年初,杨务滋的父亲只身一人从敌占区桂林来到了长沙,考入当时的湖南人民革命大学,那时候有些地方还没有解放,革大的建立就是为迎接全国的解放培养党和新中国需要的人才。杨务滋有些自豪地说:“我父亲是革大第一期学员,而且革大的旧址就在中南大学的校园里。”

随着母亲搬到长沙的杨务滋,中学就读于有名的长郡中学,但是读完中学后文化大革命开始了,他没能上大学,作为知识青年,被下放到了华容县东山公社。


下乡时期成为了一名拖拉机手


然而谈起这段下乡经历,杨务滋并没有一丝埋怨:“中学毕业之后,没有高考,我下乡当知青了。因为我在长郡读过书,有点文化,所以大队让我学开拖拉机。当时全公社只有这一台手扶拖拉机拖拉机,还是福建前线司令员朱少卿少将送给我们的,这里原来属洪湖区,他是贺龙的部下。”

讲到这,杨务滋顿了顿,又说:“但是艰苦的事情也蛮多,有天晚上下着暴雨,我开拖拉机在长江堤上走着,拖拉机突然就失去了控制,从堤上滑了下去,四轮朝天。堤下面就是江水,人差点浸到了水里,当时特别惊险,好不容易才挣脱出来。”

下乡开拖拉机时,手扶转向和平路相反这个现象让杨务滋很感兴趣,为了搞懂这个问题,这也影响了他选择大学专业。




刻苦钻研,终得成果

即使在乡下当知青、开着拖拉机,杨务滋也没有放弃学习的梦想,仍然时时刻刻希望能继续自己的学业。幸运的是,他在1973年时得到了宝贵的高考机会。“我是在乡下参加高考的,考场在华容县一中,考试的头一天我还在干农活呢!”

高考后,杨务滋离开了当知青时生活的熟悉的华容县,终于回到了长沙,来到了自己向往的校园。因为在乡下开过拖拉机,又加上喜欢机械,杨务滋报考了湖大内燃机专业,结果误打误撞地到了中南大学矿山机械专业。令杨务滋没想到的是,这一待就是四十多年。


杨务滋老师在重庆铁山坪隧道研制液压凿岩机


当时,开凿矿山的机械还没有得到很大的发展,有的还十分原始。原先凿岩是手工,先凿几个洞,再把炸药放里面,后来用的是风动凿岩机械。

由于液压技术发展的需要,杨务滋在导师杨襄璧教授的指导下开始研究液压凿岩设备。杨务滋学生时期就跟随着导师,留校后学会了各种专业技术,回忆起和导师一起研究的时光表示:“我很自豪,我们去重庆经过中梁山隧道,我就说:‘这个隧道施工我参与了!’我们去福建,经过前洋隧道,我就说:‘这个隧道我也参与了,是我们研制的国产设备打的。’”谈及建设各种隧道工程时,杨务滋显得格外幸福:“我们有六台机器,从山的两头打,打到最后在中间合拢。在汇合的那一刻,我好激动。所以人还是要有精神,那时从来没想过要多少奖金。”



以身作则,热爱祖国

说到工地上的事,杨务滋在分享完顺利完成任务的欣喜之后,哽咽着说起了工作时发生的意外。“我们有一个师傅,正弯腰把枕木垫在支腿下面的时候,头顶上掉下一块石头,就这样被砸到了。更危险的是塌方,有一次隧道塌方,一下子埋了三个……”在中南大学任教时,杨务滋为铁道部培训的五期共一百五十名学员中,至少有十几位在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危险的爆破作业中遇难。谈到这些事情时,杨务滋隐忍在眼眶中的晶莹泪水止不住地滚落,一度无语凝噎。也正是这种于默默无声处坚定的奉献国家的信念,最是令人动容。


杨务滋老师处理自卸车液压系统故障


隧道施工现场发生意外情况是常有的事,遇到危险时,杨务滋总是最先站出来的人。在宝成线熊家河隧道的30米下导坑试验时,有塌方的迹象,他对我们说:“我一走大家都会走,所以我不走。我一身油,工人也是一身油。我一身汗,工人也是一身汗。我不怕死,工人们也就不怕死。如果我不坚持,就谁也不敢进洞了。

杨务滋选择四十多年都坚守在本专业的第一线,不仅仅是因为对自己专业的热爱,更多的是想要为祖国尽一份力的心以及心中对祖国的深深热爱。

对于现在的大学生,杨务滋希望大学生一定要能吃苦。“能吃苦才可以成名成家,能吃苦才可以成为爱因斯坦、居里夫人,能吃苦才能为我们的祖国多做贡献!”

恰逢祖国成立70周年,和共和国同龄的杨务滋说:“我们在共和国的阳光雨露沐浴下成长,虽然我们也受过一些苦难,但与共和国的苦难相比算不了什么。随着后来的改革开放,我们过上了好日子,衷心希望中南大学越办越好,衷心希望我们的祖国更加的繁荣富强,永远屹立在东方!”


撰稿 | 易诗洁 方彦清 杨舒旖 张昊昀 王诗谣

图片 | 杨务滋编辑 | 王泽润
责编 | 宁成明 隆佩乘


与共和国同龄的中南人 | 徐东:吃得苦中苦,盛世如所愿

回忆起十月,生活还挺灿烂。

我们受到团中央表扬了!



心中有志者,诸事皆可成!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